黄章晋ster
关于代孕:三部纪录片和四个问题
01-20 23:37阅读 16万+
关于代孕,网上一边倒反对,甚至它像是个不容讨论的问题,如果你也持这种态度,或许这篇文章值得你花点时间。
我梳理了一下,反对代孕的理由大概可分为如下几类:合法问题、剥削问题、安全问题、伦理问题。
而我小范围征求周围意见,一点不意外的是,中年人,无论年龄性别,他们一致的看法是,为什么你情我愿的事,居然会有这么多人反对?
这四个问题,一个一个谈。
为了让大家对代孕有更多事实和细节了解,像以往一样,我分享三部纪录片。
第一部是2013年BBC拍摄的纪录片《代孕者之家(House of Surrogates)》。
它一开始就亮出主题,代孕业被指责生育商业化、剥削穷人的争议,(当时)印度是商业代孕合法化的国家,情形到底如何?于是,摄制组进驻到一个代孕之家。
这个代孕者之家位于印度古吉特拉邦的Anannd城,创办者是Nayna Patel,本片时长88分钟,对印度代孕业整体面貌展现得相当充分。
无论是创办人Nayna还是那些代孕妈妈、代孕者的丈夫,还是千里迢迢到印度求子的客户,都有足够多的采访,它几乎可以给满分。
第二部是2018年NHK拍的纪录片《爆买生命:断升温的中美代孕产业》。
剧情基本相同,不过主场换到了美国加州的omega公司,镜头里的一切都高大上了N个档次。公司创办者同样是位女性,华裔,客户绝大多数来自中国。
本片时长48分钟,NHK的纪录片品质一贯有极高的保障,但比之BBC的纪录片,本片在业态全貌的展现上,有相当差距。如果前者给五星,它最多只能给四星。
一个是中国客户相对不太愿意暴露于镜头前,所以,它几乎没有直接对准客户的镜头,再一个,或许是日本人不像英国人有那么强的道德自信,所以没有代孕中心创始人直面生育商业化和剥削穷人的责难。
另外,还有个地方会让观众看着不过瘾,因为美国代孕者清一色白人女性——中国客户不接受黑人代孕者,原因你懂得,所以,几乎没有展现她们贫困能激发人同情心的镜头。
甚至,镜头中的她们,无论是精神面貌还是家居环境,整体上明显优于为她们鸣不平的中国网民的平均水平。
第三部片子是2017年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组拍摄的《代孕记》。
这部片子的信息量比前两部差得非常远,对我的观念冲击远远超过前两部。
因为十几年前我就接触过代孕话题,同事做过采访报道。无论是印度还是美国,和我以前熟悉的东西大致差不太多。而这部片子介绍的故事,对我来说,一直是非常难接受的。
本片主角是深圳两位男同性恋,他们在泰国找到代孕服务生了三个孩子。精子都来自同性恋爱人中的一位,卵子则同来德国的一位模特——今天一些不想结婚但又想要孩子的女性,也是千挑万选购买她们心中优质的白人精子。
我很难接受同性恋家庭养育孩子,主要是因为这种家庭并没有真正意义的父母,孩子成长过程中势必承受巨大心理压力,我绝应当尽量避免孩子冒这种不确定的风险。
这对恋人找代孕一次生了三个孩子,其除了满足自己抚育后代的愿望,还解决了双方家长对后代的期盼,但是,如果双方情感一旦破裂,没有提供精子的一方缺少主张抚养权的理由。
本片中的三个宝贝小到还不会说话,这种特殊家庭会是怎样,其实只是开了一个头。不过,它至少消除了我的一个担心,因为没有女性,这对恋人对孩子的细心,远远超出普通直男父亲。
简单介绍完这三部纪录片,我们开始进入主题。
一、法律问题
其实,代孕是否应该合法,在我看来,它只适合在真空环境下讨论,如果放置在中国社会的真实世界里,没有什么比网上装模作样讨论代孕该不该合法的讨论更可笑的了。
法律能真正惩罚的代孕行为,只有一种,就是像BBC纪录片中那样,代孕服务机构自己设有医院和专门的孕妇修养看护中心。
十几年前,中国很多地方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机构,和BBC拍摄的印度代孕中心一样,代孕者一旦成功怀孕,三个月后就要与家人分开,由代孕中心照看。
这种既能高效撮合交易又能提供一条龙完备服务的机构,其实是代孕产业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产物。
如果从代孕者的安全、代孕者的知情权、合法权益最大化保障来讨论这件事,那么立法真正该做的事,其实是朝着减少地下的、临时性的代孕交易方向努力,而不是相反。
毕竟有一大栋楼杵在那儿,它与医生全都有正规合法的合作关系,并且有规范标准的合同,详细的信息登记,能让代孕需求者和提供者提供双向选择的可能,远比私下撮合交易,对任意一方都更能保障其权益。
当然,你会说,不只是这种公开的商业化代孕服务要禁止,而是私下的也要禁止。这就是在假想的真空很难过讨论问题了。
我们举一个距此最近的例子,收养。
少有人走正规渠道从福利院领养孩子,第一,不希望孩子有残疾,第二,不希望孩子知道收养关系,第三,过去合法收养门槛极高。
但是,你只要经常因为不孕不育去医院,你很容易获得可抱养刚出生或即将出生孩子的信源——因为各种原因,不想杀死腹中胎儿但又不愿养育它的事经常会发生。
妇产科医院距这类信息最近,天然会成为撮合这种供需的地下中心,很多时候,它就是一种婴儿买卖生意。只要撮合者不站出来变成提供明确承诺和完备服务的第三方,它永远不会被法律追究。
但是,婴儿收养从来就是一门生意,每时每刻都在发生,这种生意最极端的情形,是早些年个别福利机构在利益驱动下,从父母手中没收孩子,转手提供给海外领养者(对此感兴趣可自行搜索“邵氏孤儿”)。
某种程度上,代孕就是它的技术升级版,只要试管婴儿技术足够成熟普及,在新生儿收养的撮合链条上,就很容易撮合代孕交易。
如果一定要严禁代孕,堵漏办法就是禁止医院接受商业代孕的手术,但是,医生如何区分商业代孕和利他性代孕?
其实,最早的代孕,不是商业代孕,而是利他性的代孕。
更值得强调的是,实践中,相当比例的试管婴儿其实是代孕生产的,我们其实已经无法追溯其中到底多少是真正的利他性代孕,多少是商业代孕了。
比方说,让贫穷的表妹为富有的表姐代孕,你能说这里会没有商业补偿吗?
如果真要谈代孕的法律问题,真正的核心是,女性是否有自行决定其怀孕生育和堕胎的权利?
如果你认为女性拥有自行决定是否怀孕、生育、堕胎的权利,那么,她妊娠中的胎儿,无论与她是何基因关系或法律关系,她都有决定权。
如果你认为一个女性没有决定是否怀孕、生育、堕胎的权利,那么,她妊娠中的胎儿,无论与她是何基因关系或法律关系,她都没有决定决定权。
这才逻辑链条前后一致的态度。
我既反对强制计划生育,反对禁止代孕,因为我认为怀孕、生育或脱胎的决定权在女性自己,而强制计划生育和禁止代孕,否定了女性用有自主决定是否怀孕、生育、堕胎的权力。
显然,如果你既反对计划生育,又反对代孕,那么你的前后逻辑并不一致。
但是,令人遗憾的是,很多反对代孕的人,恰恰前后逻辑是一致的——他们既支持强制计划生育,又坚决反对代孕,他们认为女性没有自主决定是否怀孕、生育、堕胎的权力。
为什么为代孕敞开法律大门的是美国加州,原因很简单,它是美国最蓝的洲,女性拥有是否怀孕、生育、堕胎的权力,在该洲的支持者是最多的。
所以说,我们国家搞了那么多年强制计划生育,我在这里假装讨论然认为代孕的法律问题,我自己都觉得没有比这更荒唐的吗。
二、剥削问题
请相信一个常识,BBC和NHK这种机构,不可能站在支持代孕的立场上拍纪录片。
所以,你如果认为商业代孕机构的出现是在剥削穷人,为防止穷人被富人榨取,所以要禁止代孕,我建议你还是把BBC和NHK的片子都看一遍。
无论是印度还是美国,竞聘代孕的数量都远远超过需求,美国的那家omega公司发出招聘信息后,竟然有九千人报名。
谈到剥削问题,BBC的片中一个家庭我的印象很深,这家七口人住十几平米的寒窑,全靠丈夫一人工资养活,如果妻子代孕成功,收入相当于丈夫月工资的200倍。
他们还没完全拿到那笔钱,就在认真筹划如何盖房子,如何安排居住。
你当然可以认为代孕没有尊严,但是,几乎每个代孕者都在勾画自己的梦想,让女儿读完小学,让孩子上教英语的学校,盖更宽敞的房子……
至于剥削者,至少BBC的纪录片中出现的代孕服务海外购买者(它采访的全部都是海外客户,很难不认为是一种刻意),你最多只能认为他们是中产阶级,以中国一线城市社交媒体活跃者的标准,这些人甚至只能算中下层。
在中国商业代孕没有遇到打击前,购买代孕服务的家庭,你甚至可以认为经济境况不良,正常家庭为了生育耗费一二十年时间,不太可能经济状况良好。
NHK拍摄的中国客户,他们的出价要高得多,但大多数都是年过四十苦心求子的新兴中产,目前中国国力,还没到跑美国找代孕的,都是为了身材不走样的阔人。
BBC这部纪录片拍完后不久的2016年,印度颁布法律,对代孕业做出限制,禁止为非印度籍和同性恋者代孕,代孕者的收益肯定会受影响。
说到剥削,或许有足够有认为,印度代孕业龙头的Nayna Patel是底层社会女性的剥削者,但我相信不少人会认为Nayna Patel更像是真正的女权主义者,事实上,片尾她有大段关于女权的陈述。
代孕也有扯到男性对女性的剥削,丈夫对妻子的剥削的。
不过,纪录片中好几个是单亲妈妈,自己挣钱自己花。另外,Nayna听到一位代孕者讲她丈夫好吃懒做,立即发作道,你现在挣得远比他多,干嘛不离婚!
突然蹦出一个想法,如果让海德堡大学那位名叫Sheela Saravanan的学者与Nayna Patel当场辩论会如何?
Sheela Saravanan以反对代孕出名,写了很多本著作,我相信她对穷人是真同情,但她的方式似乎是让自己视野里不再出现穷人的那种。
喜欢用剥削的这个词讲道理的人,我祈祷他下辈子转世投胎到没有剥削的朝鲜去。
三、安全问题
代孕当然有安全问题。
所以,BBC纪录片中,每个应聘代孕的人面试时,Nayna Patel都会先念上长长一大段关于权益与风险的事先须知,它甚至像一个可以把不情愿或胆小者筛掉的仪式。
但是,网上讨论代孕安全时,很多人把采卵的健康影响和风险与妊娠代孕混在一起。绝大多数情况下,两者是分离的。
从价格上看,这两个市场非常不公平。代孕的收入很可能大大低于卖一颗卵的收入。
虽然代孕母亲也会严格筛选,中介要做背景调查,购买者会见面双向选择,但这和挑卵子是两回事,后者关乎的是后代品质,所以,外形、智商、健康、性格等等都很重要。
按照NHK片中omega老板的说法是,卵子提供者必须智商不低于125,所以它们的卵子市场行情,一万美元起价,最贵的是日本女性的卵子,四万美元。
但是,这远远不是市场上高价卵子,凤凰卫视纪录片中那对同性恋人,从德国模特那里购买的卵子,价格应大大高于此数,如果金发碧眼身材样貌无可挑剔的藤校女生,卵子能卖出比这贵出很多倍的价格来。
因为代孕的安全问题反对代孕,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一句话,代孕的人因为贫穷,所以智力低下,没有民事行为能力。
想起昨天朋友圈一位朋友的毒舌:
那天晚上,不惑之年的邓文迪老师从冰箱里拿出冷冻胚胎,毅然准备怀孕时,多希望千百万网民人站出来大喊:邓文迪,你知道高龄怀孕的风险,你知道你这是对女性的物化吗?
四、伦理问题
在我看来,伦理问题才是代孕的真问题。
但是,在中国谈伦理问题和谈法律问题一样扯,理由如上。
代孕构成真正的伦理问题,是因为它再度动摇了我们对母亲的传统定义,是“不自然”的。
情感上,我不太接受代孕,就是因为我对母亲的定义是包含了十月怀胎之苦的。
什么是自然的?
主流的看法认为,人类之所以有两情相悦、有性快感,有哺育幼崽的愉悦,统统是为了更好地繁衍自己的后代这一目的,逐渐演化出来的。
从两情相悦、再到性行为,到怀孕、到生育、到哺乳、到抚育、教养幼子,这一长串连续的行为是个完整链条,人类千百万年来的繁衍,都是按这个链条来的,当然就是自然的。
但是,今天这个链条,绝大部分都被分离出来,要么是背离了繁衍目的,要么就是交由商业化的社会分工。这个链条中最坚实不可动摇的部分,应该是十月怀胎。
代孕,是让十月怀胎这个最坚实的链条也与繁衍自己的后代分离开来,所以,宗教观念强烈的社会,非常反对试管婴儿技术,有些今天甚至还反对任何避孕技术,自然也反对堕胎。
反对试管婴儿技术与中世纪欧洲的禁欲主义,内在逻辑一致,因为它妄图让人的行为背离上帝造人的初衷——如果把无形的造物演化出来的结果,理解成上帝的意志,这个逻辑就完全是成立的。
所以,基于伦理的理由反对代孕,必然在伦理和道德体系上有依托,那么,中国伦理上反对代孕,依托的是什么伦理系统?
一个被忽视的基本常识是,没有宗教传统就没有伦理道德系统,宗教是个社会价值观和道德的锚链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系统,来自儒教和佛教,它比起独一神教,来得要远为温和且不那么绝对。
按中国儒教的伦理价值观,代孕是非常严重的伦理问题。但是,中国自古就有典妻的传统,相对来说,代孕在伦理价值的冲突上,是逊于典妻的。
如果奶妈这个工作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,我猜它的反对声会非常接近代孕,因为这都是今天让女性恐惧的事情,没有什么比身材走形更让人恐惧的。
在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社会,伦理问题其实非常简单,书上怎么说就怎么来,不争论,但在一个没什么传统留下来的道德和伦理相对主义的社会,伦理的线画在哪里,其实很难定下标准。
比如,捐(卖)卵和捐(卖)精在伦理上是否有别? 钟点工与全天候保姆是否伦理有别?奶妈(如果有的话)与钟点工在伦理上是否有别?
——之所以要提奶妈和专职婴儿保姆,是有人认为代孕母亲与孩子分离的痛苦,这当然是事实,但是,普遍而言,代孕妈妈与新生儿的分离痛苦,应该小于奶妈和专职婴儿保姆。
不管怎样,今天社交媒体上人们如此强调在伦理上反对代孕,显然不是因为传统道德价值体系。
那它会是来自什么体系?
我觉得它来自中学政治课本。剥削这个词高频出现是最好的证明。